1994年,木星替地球挡下致命一击,拯救了全人类
”——1994年7月,苏梅克-列维9号被木星撕成21块,排成一串“宇宙糖葫芦”,挨个砸进木星大红斑旁边,最大那块留下的火球比地球还宽。
”——1994年7月,苏梅克-列维9号被木星撕成21块,排成一串“宇宙糖葫芦”,挨个砸进木星大红斑旁边,最大那块留下的火球比地球还宽。
在地质研究中,陨石撞击留下的痕迹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远古历史。近日研究人员发现,澳大利亚特有的天然玻璃,可能是未知远古小行星撞击的证据。通过对这些“玻璃陨石”的分析,推测出数百万年前曾发生过一次强烈撞击,但令人困惑的是,至今仍未找到对应的撞击坑,这一谜题该如何
地球时常被太空岩石撞击,小到尘埃,大到足以造成灾难的巨石。但这些“星际访客”究竟来自何方?科学家研究发现,大部分陨石都能追溯到少数几个古老的小行星家族。通过分析陨石的化学特征和轨道,科研人员正在拼凑这个宇宙谜题,改写我们对太阳系过去的认知。本文将带你了解陨石的
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能够知道,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简单生物进化而来的,由最初的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,由多细胞生物进化为海洋生物,由海洋生物进化为两栖生物,由两栖生物进化为陆地生物,人类就是由陆地生物猿类进化而来的,不过人类和其它生物最大的区别在于,人类诞
9月,科技界的举动,让科幻电影创作者大开眼界。9月5日,我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《窗外是蓝星》上映,将神舟十三乘组在中国空间站里工作和生活的细节,以8K高清的画质呈现给所有观众。真实的失重场景,让熟悉了传统视效制作的电影制片人和视效总监们“心头一紧”。9月6日
近段时间,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,我们公布了一个设计方案。
而那个时候的地球气候,可能会变得极其恶劣,以至于像我们这样的哺乳动物,包括人类都将难以继续生存。
美国知道消息后哪坐得住,直接派了几十艘军舰把古巴围得严严实实,连带着古巴的飞机都得带着核弹在天上转圈等命令。
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,我们设计的方案,是在一个距离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,对迎面来的小行星进行伴飞和撞击,改变它的运行轨道。
在距离地球数亿公里的深空中,一块直径约226公里的金属小行星正在静静地绕太阳运行。这颗名为16 Psyche的小行星可能蕴藏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矿物财富——估计价值高达700万亿美元的贵金属储备。随着NASA的同名探测器Psyche于2023年10月成功发射,人
太空采矿的焦点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。最新研究表明,人类无需冒险前往遥远的小行星带寻找珍贵金属,因为数千个富含铂族金属和水资源的"天然宝库"可能就隐藏在月球表面的撞击坑中。这一发现不仅可能重塑太空资源开发战略,更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和深空探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基础
“仰望星空追梦,脚踏实地进步。”9月25日上午,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、河南省人工智能学会与漯河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、源汇区科学技术协会和嵩山路学校协办的“高阶前沿科普河南行”活动,在漯河市源汇区嵩山路学校举行。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特聘骨干研究员、博士生
后缀 -oid 源自希腊语 -oeidēs,意为“类似……的”或“像……的形状”,用于构成形容词或名词,表示与某事物相似但非完全相同。其核心功能包括:
“周围有朋友说,原来你悄悄干了件‘大事’!”周文杰笑着说。尽管小行星命名带来不少关注,但他坦言生活依旧平常,“只是多了很多人来问我小行星命名到底有什么讲究。”
在业余天文学家的帮助下,科学家们成功追踪到一颗小行星从太空进入大气层的全过程,还回收到了它撞击地面后的陨石碎片。这项发现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些太空岩石是怎么解体的。
日本隼鸟2号探测器把龙宫小行星的样本送回地球了,总共就5.4克,别瞅这量少,后来国际研究团队一分析,竟要改写咱们对地球水源起源的传统认知,说碳质小行星给地球送的水,可能比之前想的多两三倍。老实讲,我一开始真没觉得这点石头能掀起多大波澜,直到看了研究细节才明白,
地球上这么多水,是从哪来的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其实科学家已经研究了几十年。毕竟,刚诞生的地球其实是个“火球”,表面炽热、岩浆横流,根本留不住水。那么现在这些浩瀚的海洋、河流、湖泊,它们最初从哪儿来?
天文学家近日警告,厘米长的小行星2024 YR4有约4%的可能性将在2032年撞击月球。如果这一事件发生,将对空间站和地球表面造成潜在的威胁,因此科学界正在积极探讨应对措施。最新研究表明,摧毁而非偏转小行星或成为最佳选择。
这颗宽340米的小行星将于2029年4月13日星期五与地球进行近距离但无威胁的擦肩,全球各航天机构都希望充分利用这一独特机遇。
讨论是严肃的,有很多科学家参与了进来。核心原因在于这个直径只有10米的物体表现出了异常的动力学行为,比如非引力加速,以及亮度突变和与其尺寸不相称的轨道特征——它很小,照理不可能在这样的轨道上停留太久——这似乎不得不让人怀疑它是技术的产物。